| ||||||||||||
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杭150号建议的答复 | ||||||||||||
发布日期:2020-09-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金融办) | ||||||||||||
你们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杭150号建议《关于培育金融行业数字化典范 推动金融级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该建议深入剖析了金融行业发展面临的数字化挑战,阐述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进展及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促进我省金融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2018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思想统一、目标明确,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数字经济呈现规模增长强劲、创新融合驱动加快、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效: (一)数字产业增势强劲。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5547.7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省GDP比重达9.9%,对GDP的贡献率达17.5%。据工信部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较上年提升2位,居全国第三位;软件业综合发展指数继续保持全国第三位。 (二)新业态蓬勃发展。跨境电商、新零售、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2018年全省网络零售额达16718.8亿元,同比增长25.4%;跨境网络零售出口574.4亿元,同比增长31.1%。“移动支付之省”建设加速推进,全省累计发生手机PAY和二维码交易1.5亿笔,居全国第二位。 (三)创新活力日益迸发。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初步构建,建有省级信息经济示范区22个、数字经济类特色小镇27个。截至2018年末,全省数字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累计3940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539家。2018年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达61.7%,高出规上工业25.4个百分点,连续39个月超过50%。 (四)基础环境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在建成“精品4G网、全光网络、移动物联网”三张网基础上,持续推进全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各项指标居全国前列。全省网民总数达3956万人,普及率达70.8%;接入网站数186.1万个,居全国第一位。 二、当前我省推进金融数字化的主要做法 (一)鼓励传统机构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省内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鼓励探索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改造传统金融业务、提升风控能力和拓展服务范围,助力传统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省内银行保险机构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创新,上线了电商业务、直销银行、智能网点、智能客服等特色业务。如杭州银行推出的智能在线客服、智能微信服务平台,可受理大部分的咨询和交易,其中95%为小i机器人自动回复处理,问题解决率高达98%。泰隆银行推出直销银行移动应用APP“小鱼BANK”,支持向全国140多家银行卡提供快速、便利的金融服务。浙商证券首创使用云计算技术解决网上证券交易接入,快速提升交易运行速度。平安财险在车险承保上依托平台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快速车险报价和电子投保单识别投保人;在理赔上,使用图片识别和机器深度学习技术以及声纹识别和SNA网络反欺诈技术,实现图片和视频识别车辆损失,智能分析锁定欺诈案件。 (二)引导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与领先金融科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银行、证券、保险机构落地应用,推进跨行业信息融合应用,增强安全自主创新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如网商银行借助基于蚂蚁金服研发的金融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平台、金融大数据平台和Oceanbase数据库,核心系统采用全分布式架构,信息系统完全跑在“云”上,完全摆脱“IOE”的依赖。杭州银行、温州银行、台州银行与生物识别科技公司合作,搭建了基于人脸比对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已应用于账户开立、网银签约、现场合同签约等业务场景,有效减少因冒名业务带来的风险。财通证券与蚂蚁金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财富管理领域全面开展包括金融云、智能风控平台、金融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券商与互联网合作新模式。人保财险利用大数据技术,绘制推送“客户出险地图”,在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前提醒客户注意积水区域、低洼地区,降低客户车辆及其他财产出险率。 (三)推进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应用。大力推进国产密码算法在金融领域应用,提高金融业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水平,稳步提升国产芯片和密码算法金融IC卡发卡占比,积极推进国产密码算法在社保卡、“云闪付”、网络支付、条码支付等方面应用。同时,以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建设为契机,推动自主可控技术在全省金融领域的应用,全面加强信息保护与资金安全风险防控水平,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满意度与安全可靠水平。 (四)搭建金融科技业研究交流平台。发挥行业合力,凝聚行业智慧,积极应对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保险机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着力搭建金融科技交流平台,推动金融科技应用成果交流和共享。一是指导省内11家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与8家非银行法人金融机构成立“价值连城”区域金融协作平台,促进成员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交流。二是开展金融科技课题研究,在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推介辖内法人银行机构参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生物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等应用课题,定期形成研究进展及成果报告。三是为更好探索创新型高端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2019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联合浙江省金融人才协会建立了“钱塘江金融港湾金融科技实验室”,并倡议成立“长三角金融人才高校联盟”。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继续引导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流程再造,鼓励其利用金融科技的优势,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立足方便客户、有利于金融消费者的角度,提高金融机构获取相关信息的电子化和自动化水平,减少乃至消除客户办理金融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时需重复提供资料的情况,从流程上进一步降低客户获取信贷的成本,使企业和客户从更高的层次享受“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便利性。持续深化与大数据管理部门的合作,继续推进企业的工商、税务、海关、环保、司法等信息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一键式查询和共享应用。 (二)鼓励省内法人机构设立金融科技事业部或金融科技子公司。鼓励法人机构大胆创新,推进金融科技转型升级,形成金融科技领域的管理、激励机制优势和人才、研发优势。鼓励省内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加速利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进行数据化转型,鼓励相关科技公司为证券期货机构提供数字化服务。同时,指导设立省银行业协会科技专业委员会,加强银行保险机构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协作,推动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 (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之江实验室建设,健全“一体两核多点”体制机制,全力支持其实施重大项目,争创国家实验室。鼓励知名企业及高校等设立新型研发机构,2019年力争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组织实施百项重大创新项目(重大基础研究专项25项,重大科技项目75项),加强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前沿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开展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靠试点,强化原始创新。 (四)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根据人总行等6部委的文件要求,制定《关于浙江省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方案的报告》上报人总行,在全省筛选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线下支付服务、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手机银行智能服务、基于大数据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基于分布式技术的智慧民生金融云服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开放金融服务、浙江省数字央行金融风险防控等33个项目开展应用试点建设,试点建设周期为试点工作方案批复之日起1年,预计总投资规模为人民币1.31亿元。 (五)加强金融科技环境下的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监管,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个人资产金融信息等隐私数据的泄露问题,进一步明确隐私数据保护边界,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数据采集、转移过程监管,防范用户隐私泄露风险。同时,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对金融网络安全的新需求,准确把握金融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与防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辩证关系,稳步推进核心领域自主可控技术在我省金融业的应用,提升金融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拓展资本助力金融科技发展的渠道。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积极支持金融科技等数字经济企业在科创板、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稳步扩大创新创业公司债试点规模,支持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数字经济领域,增强资本市场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能力。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安全、分布式技术等基础技术突破和应用的产业项目和创业创新项目投资,开发更多的融资工具,更好地满足金融科技企业投融资需求。 (七)启动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今年5月31日,杭州市召开全市金融工作会议暨打造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推进大会,发布《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专项规划》,并启动建设。通过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四地两区”,力争到2022年底把杭州打造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引领城市”和“全球金融科技应用与创新中心”,培育10家以上国际知名的金融科技领军企业,推动新增20家以上金融科技企业上市,实现杭州在全球金融科技企业市值总额城市排名中保持领先地位;杭州金融科技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占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0%以上;重点金融科技企业科技人员占比达到50%以上。争取到2030年前,把杭州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国际金融科技中心。 感谢你们对推进金融行业数字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19年6月25日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