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378号提案的答复 | ||||||||||||
发布日期:2020-10-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金融办) | ||||||||||||
浙金管提〔2020〕56号 李立新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378号《关于设立政府背景的企业征信和信用担保机构,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与省经信厅、人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银保监局协商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所做相关工作 (一)加强征信系统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截至2019年底,系统共收录我省3947.59万自然人和163.68万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信用信息,2019年累计查询超过1亿次。在此基础上,系统覆盖范围、优化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目前除银行类金融机构外,我省还有167家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村镇银行等小微机构成功接入,为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近年来,我省对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着力推进跨部门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实现了企业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信息的实时接口联机查询,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截至2020年3月底,平台累计采集市场监管、税务等10余个部门243万户企业共1.5亿条信息,已在全省包括工、农、中、建等43家金融机构进行了使用,累计开通用户近1万个,查询82万余次。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采取汇总部门惠企政策、推送重点企业名单、促进银企线上对接、科学开展信用评价等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2020年2月3日至3月31日累计通过各类平台和系统撮合企业融资3041笔,金额150.65亿元。 (三)搭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信用贷款投放能力。建设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努力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融资痛点,服务于量大面广的中小民营企业。平台已于2019年11月13日世界浙商大会上发布上线,拥有信息共享、供需对接和业务支持三大功能模块。目前,平台已实现了省税务局、省发改委等54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不间断为银行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平台依托“浙里网上贷(掌上贷)”,企业注册后即可在线发起融资申请,平台依托大数据计算精准对接匹配相应的信贷产品,银行业通过平台累计向17025家企业授信超过515亿元。平台与省自然资源厅建立业务协同机制,将不动产抵押贷款抵押登记办理时间从5-8个工作日缩短至5小时。 (四)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扩大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投放。一是强化信贷政策指导,充分发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性调节功能,引导资金投向中小民营企业。截至2020年3月末,全省民营企业贷款(私人控股企业和个人经营性)余额5.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777亿元,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7.1%。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居全国前列。围绕制造业贷款、科创企业贷款等企业融资的“短板”和“痛点”,持续推动信贷投放更加匹配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定向支持,对小微企业签发和收受的面额500万元及以下的票据,开通再贴现绿色通道,优先给予再贴现支持。2019年全省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798亿元,是2018年同期的1.9倍,惠及小微企业和农户9.3万余家,同比扩面35%。三是落实定向降准和普惠降准政策。2019年累计实施各项降准政策7次,共释放基础货币1777亿元,全部用于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定向支持小微企业。2019年,浙江共发行小微金融债208亿元,专门用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 (五)加快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助力融资畅通工程。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设计,加强对市县工作的指导,加快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印发《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我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机制》,出台《浙江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尽职免责工作指引》,对政府性担保公司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三农”、民营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后的国有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实施尽职免责,推动全省融资担保行业规范可持续发展。二是积极发挥体系作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317.87亿元,同比增加31.44亿元,增长10.98%;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小微企业和“三农”在保余额392.21亿元,同比增长31.97%,占全省64.19%,已经成为全省担保行业支小支农主力军。三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台州小微企业信保基金的“台州信保”、省农担保公司的“浙里担”、杭州高科技担保公司的“科技金融”、桐乡诚信担保公司的“桐乡诚信”等模式,为广大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民营企业发债。印发《我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担保增信工作流程》,完善民企发债增信工作机制。2020年1-4月,我省民营企业发债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以银行间市场为例,浙江民企发行的357亿元债务融资工具,占全国民营企业发债量的23%,列全国第一。全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项目落地金额和凭证成交量分别是60亿元、12亿元,分别占全国的55%和45%,列全国第一。为民企发债增信有突破,由杭州市融担公司反担保的全国首批民企中长期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共支持恒逸、荣盛等五家民企发行24亿元中长期债券,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500万元。 (七)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一是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基础培育工作,按照股改、辅导、报会、挂牌上市阶段,完善建立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省市县三级企业后备资源库,形成全省1000家重点拟上市企业清单。截至2019年12月末,我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78家(境外122家),总市值约9万亿元,累计通过境内外证券市场募集资金1.56万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78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新三板成为我省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重要发展平台。二是推动私募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发挥私募基金、创投基金、天使基金等在小微企业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加大私募股权机构与小微企业园的对接力度,开展基金小镇走进小微企业园活动。截至2019年12月,浙江省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共有私募基金管理人2909家,管理私募基金10825只,管理基金规模超15103.42亿元。如杭州市玉皇山南小镇集聚了大批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专属金融服务,成功扶持培育112家公司上市,小镇资本投向包括浙江本土在内的实体经济项目1400多个,投资3800多亿元。 (八)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制定并下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办法,按季度对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货币政策工具、金融市场工具等挂钩。二是会同省工商联开展“万家民企评银行”活动,让广大中小微企业客观评价金融机构服务质效。在2019年11月12日举办的第五届浙商大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论坛上,首次公布了“万家民企评银行”最终评选结果——省、市、县三级共100家金融机构获得“民企最满意银行”称号。 二、关于所提问题和建议 您在提案中提到民营经济是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浙江素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之说,但其受自身经营波动大、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可抵押物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等内部和银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不充分外部因素影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您提出了“征信机构+银行+政策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新模式,即设立政府背景的企业征信和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议。我们十分赞同您的建议,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引领者,全省金融系统一直将服务民营企业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一)关于企业征信机构建设的建议。近年来,我省积极加强企业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建设管理,充分发挥第三方信用评价作用。截至2020年3月,全省共有备案企业征信机构7家,累计对外提供服务6.67亿次;共有备案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机构13家,2019完成信贷市场信用评级5100余笔、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450笔,征信、信用评级产品和服务在金融交易、商业贸易、社会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特别是培育了政府背景的杭州征信有限公司,通过运营“杭州e融”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为注册资本1000万以下的企业撮合融资4865笔,占比86%,为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放款4206笔,占比74.6%,平均授信利率5.21%,有效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二)关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的建议。近年来,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努力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省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基本覆盖。截至2020年3月,全省共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112家,其中省级3家,市、县(市、区)级109家,注册资本合计317.87亿元,融资性担保业务在保余额481.30亿元,在保户数72821户,改善了大批民营、小微企业、“三农”客户的融资环境。近两年,各地新设和增资了一批政府性担保公司。省农担公司注册资本从9亿元增加到11亿元;杭州、温州、绍兴融资担保公司分别增资到52亿元、19亿元和10亿元;嘉兴增资组建了5亿元小微企业信保基金担保公司;台州新设8.8亿元的融资担保公司为民企增信。宁波北仑区、海曙区和慈溪市、瑞安市、浦江县、缙云县、景宁县分别新设了政府性担保公司。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全省金融系统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提高金融服务民营经济水平,着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持续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增加市场征信供给。切实优化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服务,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和响应效率;深化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支小作用;积极培育辖内征信市场和信用评级市场,满足市场多元化的征信需求。会同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指导辖内各地人民银行、企业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运用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或机构自身系统,为促进融资对接提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一是强化考核激励,将民营企业融资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考核金融机构提高企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的比重,降低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二是抓好民营企业发债工作,推动辖内民营企业参与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努力做到民营债券“应发尽发、能发则发、争取多发”。三是维护利率市场秩序,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定价机制,科学合理地开展利率定价,支持企业降本增效。 (三)进一步优化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推进“三服务”“百行进万企”工作,推动我省银行保险机构全覆盖走访对接企业,加强制造业、小微企业、外贸企业等领域信贷精准投放,深入推进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应用推广,力争完成全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超过2500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达7000亿元等一系列工作目标,提升金融供给的效率和精准度。 (四)持续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按照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县担保体系一体化,提升各级担保平台服务能力,扩大担保业务放大倍数,切实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在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增信作用。到2020年底,全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余额力争完成800亿元,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分担的业务量居全国前列,减收融资担保和再担保费2亿元;为民营企业增信发债60亿元,促进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债券“应发尽发”。 专此答复,如有不妥,恳请批评指正。非常感谢您对浙江金融工作的关心和帮助,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省金融工作,对改进我们的工作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20年6月30日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